【在场】周闻道:开头的魅丽
文/周闻道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无论说话、做事,还是庆典,头开好了,就是成功的一半。许多群友都感受到,本群每月10日的在场微散文颁奖仪式,就是一个节日式盛典,无论得不得奖,都可在这里收获到快乐、幸福与友情。可以说,在场微散文颁奖,已成为本群一道魅力四射的风景。
有细心的群友发现,在场微散文颁奖典礼的成功,除了团队的共同努力,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一闻道老师的颁奖开头辞。在文友提示下,本人把闻道老师前12期的颁奖开头辞做了个小集,感到大吃一惊:不仅同样的颁奖开头,没有丝毫的重复,而且处处透射出一种思想、诗意、得体,每一个单篇,就是一篇优美的微散文:而合在一起,则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智慧大气。
经征得闻道老师同意,现将在场微散文前13期开头辞汇集编发,以飨读者。(晓来轻酌 )
我们在散文的优美中相识,我们因散文的魅力而走近。生活气象万千,苦难就在身边。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我们选择了散文。
在场主义有句名言: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体发声,以在场微散文的名义。一珠晨露,可以映照朝霞的七彩之光,一只蝶舞,可以掀动太平洋的风浪。微散文不微,它的力量全在你的发现和表达。
在场微散文,首先是希望你在场:走出个人狭隘的内心,把目光转向现实,关注你身边的苦难,以在场叙事姿态,担当起时代之责。这就是我们坚守的在场写作理念。微,指的是文字或篇幅,而不是意旨,它要求以微叙事、快节奏、多样化的姿态,呈现存在的意义。因此,以小见大,文微意宏,是我们的宗旨。
今宵,要好好幸福。
今宵是在场的群欢,今宵是散文的盛典,今宵,散文的缪斯与我们拥抱。没有不散的宴席,把欢乐留下,带入未来之梦,就是此刻在场最好的坚守。
在场微散文6月同主题竞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12篇,作者遍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群超过三分之一文友命笔而书,表达自己对六月的理解与发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令人感动和鼓舞。
评选只是个形式,见仁见智是常态,好和差并没有绝对标尺,更不影响作品本身的价值。获奖的不一定就完美无缺,未获奖的也未必就差。但有一点我们是问心无愧的,那就是公正。再公正的评选也可能有遗憾。这一点也望诸君正确对待,并予理解。
获奖作品将在明天的《四川经济日报》文艺副刊专版刊发。该报可是发行近10万份的大报呀,这是我们共同的荣幸。在场就有发现,坚守就有收获,动笔就是耕耘。我们正在论证,若干期后将《在场微散文》结集出版的可能,让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将本群正式定名为“在场微散文”,并想打造一个独特的品牌,相法已在今天颁奖盛典开始时阐述,在此不赘;原订评选中的投票环节,也因技术层面原因和众网友反对而放弃。我们没有及时与大家沟通,一些朋友甚至产生误解,特表歉意。
维护一个平台,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本群能够初见兴旺,得益于各位支持,特别是晓来轻酌女士,她的敬业精进,无私奉献,已为众多群友感动;是龚益成先生的慷慨义举,让本奖得以设立;北京了了对获奖作者的奖励,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在场主义提供了帮助;海之魂的优美朗诵,为本群增色不少;《四川经济日报》的力推,让我们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还有桔子、刘小四、邹安音、西夏公主、宁静、纤云、六六、相相、青年河、刘爱国等众多文友,参与了校编等事务。
为文学的一切付出,都是高贵的,都值得尊敬。谢谢你们!
莫白桑借助作品说:“我们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才会有持续的热情,那一刻,要狠狠幸福。因为,某日将无法寻回。”七月的擂台已经摆开。世界很美,也很诡谲,真相在深处。回归,回归,快去表达你的发现,在意义面前竞美。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首期发言)
02
七月流火,火是燃烧的激情;七月回归,归是今宵的温馨。时光带走了思绪,留下了文字,我们共同耕耘的意义,在此刻求证。
岁月如梭,又是一月,又是今宵。与时间同步的是我们的在场微散文的收获。七月同题征文竞赛,收到参赛作品225篇,比上月增加一倍多;参赛作者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覆盖全国省市的80%。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作为本项征文赛的组织者,我要对大家的的支持响应表示衷心感谢,对各位获奖作者表示祝贺,对背后默默无闻做平台管理、朗诵、编校的朋友们及赞助人龚益成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行大地,足迹为证。回望,是为了未来的矫健。窃以为,从两个月征文情况看,有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一,突出在场精神。本平台是在场微散文平台,微,只是形式,即适应微信时代的散文;在场,才是本质。在场精神的核心要诣,是关注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担当责任。在场主义把之视为作家的存在底线。六、七两月头奖,也许在表达形式上不一定比其它作品高,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强烈的介入意识,呈现了时代之痛,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相。这比那些看似优美的“心灵鸡汤”,具有不知高多少的价值。
二,注意发现意义。发现,是对过去、別人未见的洞察,是一己对世界隐秘的破解。因此,每一次发现,都是对既有极限的挑战。创作与写作的区別,就在于一个行走于发现领域,一个停留于技术层面。困此,发现不仅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是作品品位价值的根本所在。可惜,许多征文作品对此似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要明白,浅表的抒情、表面的叙事,更接近于罗兰·巴特所说的“伟大的无用”。
三,注意审美空间。审美空间是一个作品的内在容量和审美价值,它是由作品的叙事内容、结构、方式及语言等诸要素构成的整体建筑。它是高楼,而不是钢筋、水泥、砖头,甚至不是“带风景的房间”。从近两月征文看,许多作品审美空间并不理想。要么单线叙事,一眼看到底;要么画蛇添足,最后一笔,把话说尽,怕別人不明白;要么停留表面,浅白无意。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一己之见,只作交流,不为玉律。有些问题可能自己也是眼高手低。不过,既为平台,共同的探讨交流总是有意义的。(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二期)
暑退九宵净,秋澄万景清。关怀引领,文字作证,在秋虫的啁啾中,我们走过八月的田野,与自然对话,倾听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发现。无论回归童年、重返故乡、追忆似水流年,还是注目当下、观照城市、忧虑环境、拷问文明、捡拾破碎的原乡记忆,我们都用心用情,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担当和良知。包括港、台在内的28个省、市、自治区近500人参与,210多篇征文作品,30余名编校、朗诵、制作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奉献,就是我们骄傲的理由。(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三期)
04
早秋,中秋,深秋,我们正穿行在秋天的原野。有文字作伴,与思想同行,这个秋不只是收获,而且丰富多彩。
从《昨夜无寄》,到《欲说还休》,我们在秋中寻觅,把李清照的梧桐细雨,与在场的介入现实融合,把当下之忧上升为精神,关怀,构建,自由,使微散文担当起了时代大义,也让文字脱离了小我,变得更有意义一一几百篇作品就是证明。(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四期)
05
却道天凉,欲说还休。秋已尽,心难平。回望十月征文,我们除了从一个个鲜活的文本中,感受到强烈的时代体温和生命之痛,还有深深的感动。这感动既来自275(发表172)篇来稿对参赛作品数量的刷新,更来自参赛对象的扩展。当我们看见一位12岁学生的当下关怀,怎能不心涌欣慰;当我们面对一位一级伤残老人拳拳的文学初心,怎能不心生敬意;而103篇退稿,则凝聚了三十多位幕后志愿者的认真严谨和我们对提高作品质量的决心,而13%的优秀率,则是质量的证明。在场,让我们找到了写作的正确方向;在场,让我们坚定了散文的价值自信。(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五期)
06
在范仲淹与王实甫的秋思中,我们送走了十一月。但我们无法送别记忆。聚散离合,是人生常态,而情感往往忠于坚守。于是,生活铸造出多少聚欢离愁。长亭是送别的脚步,亭短情长,无论送别的背后是家国之需,还是布衣温饱,情和愁都是人间最美丽的花朵。记录花朵的文字,不管是香馨还是忧愁,都是生命的真实温度。(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六期)
07
我们在自豪中为岁月打一个结,仰望远方,开启新的出发,散文是笃实的脚步。
站在新年的桥头,盘点旧年往事:在场让我们走近,散文让我们从容。从《诗经》里的六月,到《颜氏家训》中的寒木,我们用文字历数岁月,触摸时代,挥洒豪情。
微散文不微,我们用发现的慧眼,告诉世界真相,证明文学的担当,寻找诗意的栖居。因在场,我们幸福。(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七期)
08
苏轼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此刻,我要说:春色三分,二分心情,一分文字。
是的,自然的美只是表象浮影,精神的怡然才是春的本质。我们因散文而相聚,因文字而亲切,在场微散文因此成为我们一方共同的精神家园。
家园是“放”心的圣坛,我们因此而温馨;家园是耕耘的起点,我们因此而充实;家园是收获泊岸,我们用精美的文字对世界作出回答!(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八期)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这样的时节,不要宅在家里,最好出去走走。不到唐朝,不约韦庄,不惹杏花,只打理春事,寄托情怀,谋划新的出发,与青溪同道,就像在场的许多文友。收获不只绿茵飞红,还有文字和性情。(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九期)
10
在场微散文三月的征文主题叫雨酥.落红。它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三月风景图,也暗示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春雨贵如油,轻雷滚过,万物复苏,生命由此开始出发;一方面哀春易逝,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就是存在,它的意义不在表面镜像浮影,在背后的丰富、深刻与不确定性。在场写作的意义在于,从你独特的角度,去发现其中哪怕一点点与众不同的意义。(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期)
11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节了,我首先代表本群,向本群所有的母亲表示崇高敬意,向所有母亲的孩子表示亲切问候!
母亲的伟大,在于她对生命的孕育、呵护与大爱。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生命体;每一位散文作者,都应该以母仪之心,对待自己的创作。健康的人类生命体,应当具有活力、智慧和创造力,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希望我们的在场微散文写作者谨遵此理。(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一期)
12
从栖栖,到微语,我们在这里与六月重逢。文字作伴,文友为情,在场是我们不变的姿势。四季不长,却浓缩了生命的全部节律;发现有限,却领略了生命的多重意义;文无止境,每一次的起笔,却都是对世界的命名。真相因在场而显现,世界因命名而照亮,我们因散文而从容。“关注当下,体察苦难”,不是因为有恨,是因为我们对这世界爱得太深;“文微意宏”,如果在一年前还是理想,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答卷。(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二期)
13
在今天的颁奖典礼开始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朝圣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在自驾去西藏的途中发生的。我们开着现代豪车,在途中奔波了五天,每天行车十多个小时,人已精疲力竭。布达拉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有些困惑、畏难,甚至怀疑当初的出发。
正在这时,我们发现了我们的同道:朝圣者。不同的是,他只一个人孤独地前行,我们是众人同行。我们借助于现代交通工具,一日千里;他凭借身体,叩着长头,艰难匍匐。我们好奇地停车,借助导游与之交流。
问:乘车去朝不更快吗?
答:要用心贴近大地,才诚;叩长头,是用身体仗量与佛的距离。
问:那你这要叩多少长头,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答:八十万个。
啊!
见我惊讶,朝圣者微笑着自信地解释:叩八十万个长头,就可点亮一百盏圣灯,领略佛的圣境。俺现在已点亮九十九盏哩。
说罢,朝圣者又叩头匍匐而行,不再理会我们和身边的风景。我有一些汗颜,怔怔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朝圣者的背影。
文学是神圣的,写作就是一条朝圣之路,须承受得着苦难、艰辛,耐得着孤独、寂寞。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进行一年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了令人徬徨的困惑。我们已点亮九十九盏圣灯,最后一盏圣灯在等待我们……
坚守在场,共同突围,用心贴近大地,点亮最后一盏圣灯。(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三期)
(制作:四季芳)
相关链接: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中国作协会会员,在场主义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先后在《十月》《花城》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在香港《信报》等担任财经专栏作家多年,在《美文》杂志开辟专栏。出版《国企变法录》《暂住中国》等文学专著14部,经济学专著3部。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年选》等多种年选。先后获四川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首届西部散文奖等多种奖项。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相相、王金梅、宋小铭、谭丽挪
在场宣传:鸣谦(组长)、雷永鸣(副组长)、东方坏坏、詹晓明、魏巍、张倩男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1800字以下的散文,请同时投两篇。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